“调解是一种乐趣。在我看来,一个矛盾就是一个方程。当你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使矛盾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了,那说明这个方程解开了,那一刻很有成就感。”杨海铭说这话的时候,喜悦之情填满了岁月留在他脸上的每一条沟壑。

              

杨海铭走访慰问群众(资料图)


        杨海铭,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司法局安宁渠司法所所长。矛盾调解是他十年所长亲历中积累的“最好用”和“最管用”的工作经验。

        2016年度,杨海铭光荣入选“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并多次被区市两级命名为“优秀人民调解员”“先进工作者”。

        他从“不懂法”开始

        11月20日,记者与杨海铭对话的时候,他毫不避讳地讲述了他 “不懂法”的经历。他说,“正是因为那一次的不懂法,却成了我终身学法的动力,也是我走进司法所的初衷。”

        杨海铭是土生土长的安宁渠人,高中毕业后,杨海铭慢慢成长为这片土地最年轻的农业科技干部。1992年,他在乡亲的推举下,破例做了乡长,那年他只有27岁。

       “当年,农民把草莓摆在国道边销卖,摊位后面就是和平渠,凌乱且不安全。于是,我们就在渠边开出了一片地,作为农贸聚集场所。我以为是做了好事,可后来知道,在渠边限定的区域内建设他用场地是违法的!就是因为不懂相关法规,盲目做了一件违法的事。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从那时我就决心做一个学法、懂法、用法的人。”杨海铭感慨地说道。

       后来,杨海铭调到其他岗位上,他深刻体会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重要性。2005年,当他面临再一次选择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了去司法所工作。

       “因为司法所矛盾纠纷化解的机会最多。”杨海铭如愿以偿地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实践着、总结着。

       2012年,杨海铭担起了安宁渠司法所所长的担子,矛盾调解工作被更加常态化和细致化,为司法所的调解、化解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调解是百炼成“经”

       就在杨海铭上任所长这一年,他遇到了“矛盾风潮”。这一年,应城市建设要求,安宁渠面临大规模征迁。于是,邻里间地界纠纷、家庭内部分配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家庭财产继承、老人子女抚养、土地宅基地买卖、拖欠农民工工资、交通事故经济赔偿、借贷等问题集中爆发,司法所门庭若市。

       这天,五组矛盾双方占据了司法所的各个空间,杨海铭只好拿出“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办法穿梭其间。

       “你们闹离婚是吧?可以,我这里帮办起来容易呢,你们把身份证先押到这里,你们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后,要是还坚持离,一个月后来,我们就帮你们办。”

       面对婚姻矛盾调解,杨海铭有一招,他抛出的几个问题大多是:你们的婚姻不是包办的吧?你俩是自由恋爱的吧?你们当年互相看上对方哪些优点才决定在一起的?你们先回忆一下,等会告诉我。”

       之后,他起身又到了另一个矛盾纠纷人的跟前:“你们是邻居啊,‘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你们听说过吧?这么些年,你们有互相帮助的事吧?想想有没有?给我说说……”

       “地界,嘴上说了不算,你们拿本本子来,本本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靠争是争不来的,只有我们各自退让一步,你们先按照我的建议想想,我一会过来听你们怎么想……”

       一天从早到晚,杨海铭就这么奔波游说于各纠纷之间,一个个矛盾在他的奔波游说中得到了缓解和化解。

       “调解没有什么妙招,就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要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站在每一个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一个维护法律精神的,维护各方最大利益的解决方案。”

       调解是迎难而上

      “农民工为了讨薪,爬到楼顶上了!快来啊!”2018年春节前的一天,杨海铭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他急匆匆赶到现场。此时,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赶到了现场。只见楼上有几个情绪激动的人喊着还我血汗钱,楼下围着350多个农民工,群情激愤。原来他们上千万的血汗钱遭到拖欠,眼看着一场重大群体事件即将发生。

       经了解,这是一起因承建方与三家劳务公司产生纠纷,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

       危情时分,“杨调解”一马当先,站了出来。

      “相信我,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把解决事情的渠道捋顺,一定给你们解决。”杨海铭拿着话筒向农民工喊话,人群中也有人高喊“杨所长是一个言而有信,愿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你们要相信杨所长!”农民工们商议后决定相信杨海铭,离开了楼顶。

       “人是下来了,我却不敢松气,因为他们是冲着相信我,冲着我的承诺下来的,他们要我给结果。那压力大啊!”杨海铭不敢有丁点怠慢,他要去要钱,他要要到钱,他要亲眼看着钱发放到农民工兄弟们的手上。

       杨海铭彻夜难眠。

       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开始了找领导、寻支持、理渠道……劳动监察大队、城建部门和所涉单位均到场的多次协调会……杨海铭就一个字——盯!步步紧跟抓落实。

       2018年2月2日大早,1000多万元的现金在警方的护送下来到了安宁渠司法所。杨海铭和工作人员认真核对名单,300多农民工都拿到了工资。

               

农民工代表给杨海铭所在的司法所送去锦旗(资料图)


       “谢谢啊!我们可以回家过年了!”农民工兄弟的感谢声不绝于耳。那天发完工资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时许。看着最后一个农民工离开的背影,杨海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身体却是从未有过的舒畅。

       调解是责任担当

       “当矛盾纠纷突发时,和矛盾纠纷起因相关的部门都能及时介入,形成合力,妥善化解矛盾,这是我理解的枫桥经验的精髓。这几年,我们和派出所、法庭的合作就是一次次有益的尝试和运用,它是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良药。”

       “一个个成功案例都证实了矛盾纠纷的化解是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比如遇到农民工讨薪采取了过激行为时,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最先介入,这时他们是主角,我们是配角;而到了后期调解环节时,我们司法所就是主角,派出所就成了配角。还有许多牵涉到的部门,都在不同阶段担当不同角色。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讲法、讲理、讲人情,就没有调解不了的矛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杨海铭说。

       司法所的干警柯丽丽说:“我2016年报考公务员时就是冲着杨所长来的。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他的事迹和照片,坚信在杨所长的带领下工作一定有长进。果真啊,我特别庆幸当年的选择。杨所长像父亲那样慈爱而严格,点点滴滴地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我们几个学着他的样子干,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呢。”

       “我们杨所长对调解工作有‘瘾’呢,就是在街上看到有人吵架闹矛盾,他都会不由自主地上前去调解,我们还开玩笑,说所长有‘调解过瘾症’。”干警苏晶晶笑着说。

                                         

杨海铭(右)和柯丽丽合影(资料图)


       “矛盾调解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它居于维稳工作最前沿。心稳了,人就稳,人稳了,家就稳,家稳了,国就稳。”杨海铭说。

        多年来,杨海铭带领全所司法干警,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以忘我工作的精神,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纠纷600余起,成为名副其实的“杨调解”,成为乌鲁木齐司法界的一名“矛调先锋”。2020年11月,杨海铭被乌鲁木齐市司法局向司法部推荐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