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化名)头发斑白,神情紧张,双手不时地揉搓着衣角。记者在上海市女子监狱见到她时,她已脱去囚服,在监区长的陪同下准备出狱。

       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这是吴娟即将面临的残酷现实。而这一天刚好是西方圣诞节的平安夜,这也成了她心头的一道梗。

       50岁的年纪,无依无靠,出去后怎么办?

      “今年3月,监狱举办‘爱心岗位进大墙’招聘活动,我投了求职书,想从事后厨工作,但很多岗位要求是45岁以下,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希望不大。”吴娟声音低低的,有些紧张。

       吴娟的一生非常坎坷,从小由养父母抚养长大,初中毕业就辍学,第一段婚姻生下一个孩子,却不幸摔成智障在康复医院长期住院治疗,第二段婚姻刚刚开始,丈夫便因肝癌晚期撒手人寰。此后养父母也相继离世,自己经营的饭店和公司每况愈下,吴娟开始迷失自我,自觉命运不公、人生无望,走上合同诈骗的犯罪道路。

       “入监时,她毫无生气,不与人交流,经常独自一个人发呆流泪,从她的认罪悔罪书里可以看出,她对未来充满无望和恐惧。”监区长清楚地记得,吴娟入狱前曾吞了200多粒安眠药试图自杀,被抢救过来后主动投案自首,是一名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日常教育谈话中,监区领导和主管警官不断开导吴娟,安排她积极参与监区活动,鼓励她重燃生命的希望。

      “起初,我主要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命运不公,进了监狱,还是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后来,在警官的教育下,我逐渐认识到很多人都会面临不幸,关键是自己迷了心智,才误入歧途。”吴娟有些哽咽。

      “在监狱里,我踩过缝纫机、学过绒绣,还参加了面点师培训,考了中式面点师技能资格证书,有机会尝试许多过去想做而没做的事情,也有时间去想自己究竟该走什么样的路。”回忆起服刑的日子,吴娟的话语变得轻快一些,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入监第三年,吴娟因表现良好且有一定烹饪技术被选到烹调班劳动,还担任了组长,七年来,她尽职尽责地完成烹饪劳动,没有发生一起事故或意外。正因如此,她先后三次获得减刑机会,提前两年出狱。

       还有不到一年即将出狱,在“爱心岗位进大墙”社会关爱活动中,吴娟见到了监狱“志坚帮教工作室”志愿者顾颂珍。

       “她改造表现较好,情况特殊,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像这样真心悔过、积极改造的刑释人员我们愿意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未来。”顾颂珍说,她所在的企业和吴娟签订了就业意向书,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在监狱的沟通安排下,她来接吴娟出狱。

       据悉,“志坚帮教工作室”是监狱联合社会力量打造的狱内外无缝衔接帮教工作点,工作室成员和监狱民警一起,对特殊服刑人员实施精准帮教,根据服刑人员的需求,为她们提供菜单式的帮教服务。依托“志坚帮教工作室”,监狱积极推进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产学业一体化进程,开设服刑人员服装制版、缝纫、老年护理、面点制作等职业技术培训班,举办“岗位进大墙”狱内招聘会,为临释服刑人员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通过不断深化大墙内外衔接工作,帮助她们顺利回归社会。

       结合吴娟特殊情况,监狱与工作室最终帮助她联系一家可以提供集体住宿的连锁酒店,在那里,吴娟将成为一名主厨助手,负责点心烘焙制作。

      “通过狱内改造,吴娟已为重获新生、重新做人做好了准备,她应该能胜任这份工作,我相信她会走好今后的路……”监区长说。

       由于吴娟身份的特殊性,这次出狱,吴娟所在监区监区长、监狱综合治理专职民警和顾颂珍一起把她送到工作地点。

       到了工作地点,一行人陪同吴娟与企业签了劳动协议,安置了住宿。“现在你就是一个普通人,除了企业老总,别人都不知道你的服刑经历,不要多想,先去买个手机,尽快熟悉社会。”顾颂珍小声叮嘱,又去为吴娟添置了新的衣物和被褥。

        一切安置好以后,大家即将离开,吴娟的眼眶再次湿润,不善言辞的她紧紧拉着监狱民警和顾颂珍的手。

       “平安夜一定能平平安安,以后也会平平安安!”带着众人的嘱托,吴娟慢慢擦拭眼角泪水,告别过去,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