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党员干部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铸就这个地基要用“高标号的水泥”,巩固这个地基要有“百折不挠的钢筋”。今天起,本报推出“我在基层当书记”专栏,邀请几位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挂职(工作)的党员干部分享亲身感受,介绍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的运行状况,讲述来自基层的点滴故事。

   

  “时书记,叫不开门,咱走吧。”晚上8点多,我和村支书杜爱华盘腿坐在张海云家门口,杜书记无奈地说。

  “走了咋办?蔬菜种植项目就这么泡汤?”我心里不服……

  前几天,韦店集村和徐州华杰农业公司合作,准备建一个80亩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园。项目一旦干成,能带动几十家贫困户脱贫。可现在,张海云死活不同意流转土地。今天是我们第五次到他家。

  正一筹莫展,老党员张宏彬赶来:“时书记,你先回去,我试试。”

  约摸一小时,张宏彬笑着进屋:“我用自己的一等地,换张海云的二等地。现在这块地是我的了,我愿意流转!”听到这话,我差点掉泪。这要在11个月前,我想都不敢想。

  2015年8月,我从人民日报社被派驻到河南省虞城县韦店集村任第一书记。这是一个贫困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850元。31名党员平均年龄57岁,60岁以上的党员占一半。长期以来,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利己思想严重。第一次开党员大会,有名党员一身酒气,不停抱怨:“人家能吃低保,我为啥不能吃?”事实上,他并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的条件。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怎么增强党支部凝聚力,让31名党员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

  我恢复党支部的正常活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组织党员专题学习;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党员在村集体决策中发挥作用;“亮身份、有责任”,提高党员意识,让党员在村里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前不久,有58年党龄的张桂玉去世了。我带领全村党员前去吊唁,让大家看到老党员赢得的尊敬。“张桂玉同志从1958年开始干队长,一生正直。”“张桂玉为公家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写成了韦店集村第一封党员追悼词。

  张桂玉生病期间,每次我去看他,老人家都笑得像个孩子。后来听人讲,张桂玉临终前留下一段话:“我这一辈子虽然没少出力,但终究没能把村里的老百姓带上致富路。现在来了年轻的小时书记,看他做事有想法,咱们韦店集有希望了。”我终于理解了张桂玉的“笑”,那是一名老党员对年轻党员的期望!

  该如何吸引农村青年入党,确保党在基层的阵地后继有人?我尝试通过招聘的形式,选拔8名年轻人,组成村务委员会。这8个人,有的是回村大学生,有的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分别认领一项村里发展经济的项目:张长江负责带动发展蔬菜种植、张彤负责电子商务、杜红杰负责河道开发……没有工资,是村里干事创业的平台留住了他们。村务委员一方面参与村集体事务,培养了处理村集体事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是致富带头人,在村内的威信逐步提高。表现优秀的,下一步将履行组织程序,吸纳入党,作为村班子的后备干部。

  “我能不能申请入党?”发展新党员的计划一公布,几名年轻人便找到我。“以前村里一提入党,年轻人都不感兴趣。现在,农村青年看到跟着党走,有干事创业的机会,争着抢着入党。”杜爱华说。

  “困难面前我先冲,利益面前我先让,组织面前我服从,群众面前我服务……”韦店集村“两学一做”第三次党员专题学习会上,31名党员齐声宣读党员承诺书。有这样一支齐心协力的党员队伍,韦店集脱贫致富还会远吗?

  (本报记者 马跃峰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9日 06 版)